#随想
计划性空转

Surely idling is about doing what you feel? No, because if you do not schedule your idling, you will be easy prey for the attention merchants out there, the Silicon Valley platforms and scams, the advertising people, the distractors, who spend vast sums employing behavioural scientists to get you to hang around on their sites, clicking and spending. In scheduling is freedom.

-- An Idler's Manual, Tom Hodgkinson

可直觉上还是觉着「有计划地空转」是件挺不可理喻的事。

More
小甜饼

近期读到的有趣翻译:

本网站使用小甜饼(cookies)与类似软件。如果您不愿意接受本网站的小甜饼,请改变您浏览器的设置,否则不需要采取任何行动。

新年快乐!

烟火起 照人间 喜悦无边 举杯敬2025年

—— Culture.pl

P.S. 给网页设计点个赞 :)

More
YouTube、Spotify 和其他播客平台

我们在 YouTube、Spotify、苹果播客或者任何你平时听播客的地方,都有更新。如果你找不到,那肯定不是我们的问题。

—— 「西郊打边炉 03

我们在 Twitter、BlueSky、知乎或者任何你平时读文字的地方,都没有更新。如果你找得到,那又该是谁的问题?

More
也谈诗

功利地说起来,我实在是没有什么谈诗的资格的。某次去书店,偶然翻开那本备受推崇的波德莱尔「恶之花」,扑面而来满篇铺陈与呼喊,读了半章却依旧丝毫无感。古诗亦是少读。

或许诗总还是该要吟出来的好,只可惜我已不再怀有那般激情与敏感。

想起从前和友人聊「感受力」的话题。文科生们不厌其烦老生常谈的「对艺术的敏锐知觉」,放在「诗」这一媒介上显得极具说服力——诗句的意义无关乎寓言、背景、伏笔与 callback,阅读的感受和情绪才是真正浸染生命的东西。

所谓的“形象”,或“诗”,长期以来在所有艺术作品中被理所当然地期待。经常有作品——无论哪类作品——因被指形象欠缺或稀薄而遭到批判否定,这样的事例已知道得太多。但至今我们不曾有过片刻怀疑。...... 简言之,就是舍弃形象,面对世界的原本面貌,让事物作为事物、我作为我,在世界上取得正当的位置,这才是我们的、这个时代的必须的表现。

——「为什么,是植物图鉴(中平卓馬 1973)

可果真如此么?说实话,我不知道。又好像一切都是强调再强调到已经成为某种 cliche 的东西了。

不过何必如此拧巴呢,大抵又是我某种「这到底有什么用」的技术实用主义偏见作祟罢。

至少在这个一切皆流的时代,比起相信那些干瘪的存在,保有想象与感受世界的真实,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More
無題 #2

友人久違地打來電話,半幽怨般地傾訴,哀而不得。亦記不起當時如何回應她。最後又似乎只是有一搭沒一搭地閒扯。

想起來彷彿又有些艷羨。青春、荷爾蒙、校服的香氣,無能感受亦再無時機體驗的一切。

說到底誰能明白,或許這個世界的確是個巨大的美少女或乙女遊戲罷。「YOU, ME and HER」 的故事,又有誰能一口氣打出真結局呢。

Life is like a staircase. You just gotta keep climbing.

More
Never home, forever home

早起读RSS订阅,一直很喜欢的「The Wine Guy」翻译了一篇小品文,也谨以此作别这一年:

As you mature, you learn that departing isn't merely about leaving; instead, it's about carrying a piece of others with you and leaving a part of yourself behind. It transforms you into a magnificent collage, a gem woven from the threads of all those you've loved, of all those you are ever going to love.

隨著你逐漸成熟,你了解到離去並不僅僅只是離開;實際上,它是關於你如何留下一部份的自己,並帶著一部份的其他人與你一起啟程。透過不斷的道別,把你轉化成一幅,由你所愛過、與未來將要愛的人們組成的,壯麗的拼貼畫。

—— 「翻譯:何處是你家 - The Wine Guy

亦如曾听的瞪鞋乐团「diiv」所唱,

You'll never have a home until you go home.

More
无题 #1

白色也好,红色也罢;恐怖即是恐怖,威权也还是威权,殉难又何时才能成为和平的力量呢。

More
LLM与编程的终结

惊闻年更播客节目「内核恐慌」更新,突然发了一期「编程的终结」

有趣的是,同一天的The Stack Overflow Podcast也谈到:「Are LLMs the end of the computer programming (as we know it)?」

总觉得阿西莫夫故事里的科幻世界还很遥远,抬眼一看又好像就在眼前。

可硅基生物的未来,到底依托于何方呢?

当一切生活在云上,谈某某某的「终结」又该是一件何等渺茫的事。

More
生活在南山

我们的生活埋在大街上

我们的明天在哪里

—— 李志《冬妮娅》

More
Setup Once, Break Everywhere

3202年了,我们依旧找不到一个全平台可用现代文件系统。也许「多系统间本地文件共享」终究只是一种伪需求罢。

抛开各种神必的跨系统 hibernation 大坑与 NTFS 在Linux内核下远近闻名的低维护度问题,我们到底还是只能选择1996年M$留下的时代眼泪了吗。

不不不,没有什么「跨平台兼容」的工程学奇迹,不过是前人的尸骨填平的一个个大坑罢了。回到传统的软件开发领域,即使大如 Qt Runtime 试图包起各家的屎山提供Unified API,现代开发者还是免不了要捏着鼻子跟LF与CR/LF、斜杠与反斜杠、无处不在的.DS_Storedesktop.ini、种种非UTF-8的诡异locale编码问题斗智斗勇。

什么,你说「不行都可以上Web?」

跟我一起念:看看你的Sa~fa~ri~~

某期「内核恐慌」吴涛有言:

一切技术工程问题最后都是政治问题。

Setup once, break everywhere.

More